(十一)提供人性化品质化服务。推动物业服务转型升级,积极发展“物业服务+生活服务”,向养老、托育、家政、餐饮、配送等领域延伸。支持净菜进超市,丰富“一人餐”和小包装商品,满足单身、银发群体需求。推动社区食堂科学定价、市场化运营,提供“六宜”(软、淡、素、少、温、鲜)老年餐,给予适度优惠,拓展送餐、烘焙、团购等服务。鼓励开通直达社区的微循环公交线路。
(十二)组织特色化多样化活动。鼓励开展“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月”,举办社区市集、跳蚤市场等活动,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、老字号、餐饮、便民服务进社区,提供家政、以物换物、小修小补、义诊义卖等服务。鼓励开展银龄集市、游园、路演等,宣传、推广优质银发消费产品。
六、推动管理升级
(十三)建立多元治理机制。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建立多方参与的议事协调机制。鼓励商户党员“亮身份”,更好发挥在应急保供、诚信经营、公益活动等方面的骨干作用。鼓励商户成立社区商业商协会,整合商户资源,规范经营和服务行为。支持开展联学共建,鼓励有意愿、有专长的老年人就近就便参与社区志愿服务。搭建“小哥驿站”,为快递员、网约配送员、保洁员等提供休息、饮水和充电服务。
(十四)支持专业主体运营。引入专业化运营商,推行社区规划师制度,鼓励通过售后返租、统一租赁、合作租赁等方式统一规划、招商、运营和管理。鼓励各类企业主体下沉社区市场,培育“小而美、小而精”的特色店、专业店。鼓励为中小型店铺数字赋能、供应链赋能。支持企业、社会组织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。鼓励居民在社区周边创业就业和消费,畅通社区经济“微循环”。
(十五)提升数字管理水平。鼓励应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先进技术,发展智慧商店、AI食堂、自助售卖机、自提柜、无人数字终端等。搭建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务平台,接入本地商户资源,加强供需对接、线上线下联动。推广便民生活圈导视图、网点动态监测地图、“小修小补”便民地图,利用大数据精准补建商业网点。
七、加强政策支持
(十六)扩大场地设施供给。落实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平均不少于30平方米要求。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现有流通设施发展便民服务。推动国企及行政事业单位的闲置低效国有资产改造与转型,按照规定权限审批后,优先用于便民服务商业设施建设。推动地方国企加大便民生活圈网点布局,发挥国有经济公益性、保障性作用。支持将存量零售商业设施改造纳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。有条件的地方可将街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、国有房屋等按规定低偿提供作为专业养老、托育服务机构经营场所。支持各类社区消费场所开展无障碍改造。开展居家适老化无障碍改造,鼓励设置居家适老化无障碍改造样板间。